讓我們畫一個圓。這個圓表示我們的自我。圓周表示我們的生活內容。
讓我們再畫一個圓用來表示他人。
現在,每個人都需要他人來參與自己的生活,與自己有所交集,能夠分享自己的喜怒哀樂,如此等等。因此,這些圓的圓周要能夠被包括在其他的圓裡面;或者,至少也要與其他的圓有所接觸。於是,在只有兩個圓的情況下,如果我們想要儘可能地接觸、不想要過得太寂寞,我們要怎麼辦呢?
我們會讓這兩個圓近乎重疊在一起。因為在這種狀態下,兩個圓的大部分圓周都會被包括在另外一個圓裡面。而這樣做的代價是:我們的自我會變得非常之縮限、非常地不完整——為了讓圓周可以被包括,我們必須讓出圓裡面一大部分的空間,跟另外一個圓重疊。
接著,讓我們不要只畫兩個圓,而是再畫好幾個其他的圓。我們讓這些新加入的圓環繞著我們的自我,每一個圓,只需要負責包括一部分的圓周就好。
一件神奇的事情發生了。我們的圓周,現在被包括的程度或範圍跟剛才只有另外單單一個圓的時候是一樣的。但差別在於,這一次,圓裡面的空間變大了——我們不再需要一個佔據了我們的自我的他人,也可以讓自己的生活內容跟別人發生交集。換言之,我們既免除了寂寞,也保護了我們的自我。
讓我們發揮一點想像力,把第二種情況繼續放大。讓我們想像,既然圓與圓之間其實可以相切,而點是沒有長度的,那麼,讓我們想像一個圓,這個圓與其他的圓的圓周只會相切,因此,這個圓能夠遭遇的其他圓,在數量上是無限的。更驚人的還在後頭。因為這個圓與其他圓的交會只是一個點,所以同樣地,點沒有寬度,因此,這個圓會在全然與其他圓交會的情況下,保有全部圓裡的空間。也就是說,這個圓可以徹底地免於寂寞,同時,保有他全部的自我。
我到底想說什麼?我想說的是,因此,我們能夠擁有的自我,跟我們願意與之相交的對象數量呈正比:數量愈多,我們能為自己保留的自我也更多。當然,放在現實生活裡,有人可能會覺得,交往的人這麼多,那麼豈不是很沒有品質?對每個對象都只能浮光掠影地稍微觸及、缺乏深度與靈魂?
會這樣想的人,大概是忘記了我們這個小小的幾何學實驗的前提了。根據前提,我們能夠用來與人交集的部分,只是圓周而已。深度與靈魂,如果存在的話,都是我們每一個人自己的事情;需要注意的只是,該好好地保護這個部分,別讓自己去侵入別人或被侵入了。
重要的從來都是圓周上的事情。在這個圓周上,如果真能做到最後想像出來的那種程度,保有自己完整的圓,並且與無限的他人相交,那麼我想,我們就自由了。而抵達這一步最重要的關鍵,以切點的方式來相交,指的不是別的,就是所謂的「一期一會」。
見到每一個人的時候,每一次,在每個時刻,都想著:假如這是我此生最後一次見你,那麼,我該說些什麼(或別說什麼),做些什麼(或別做什麼),使得當分別的時刻來臨,我們都不會有愧疚與悔恨?
這就是「內在無限」(immanent infinity)或「內在超越」(immanent transcendence)的理路。源於唯一實體及其無限的模式,但更像是拿走了前定和諧之後的單子論:
一期一會,因為每個單子都反映了整個世界。
We are after all isolated, but each and every soul is a world apart.
即使在塵埃與灰燼當中,也有著生命與靈魂。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