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我之前給了這部電影五顆星,所以,看到這麼激烈的攻擊,不得不多說兩句,反駁一下。
http://www.pfirereview.com/20141228/

先講最根本的問題,再談細節。在我看來,這篇文章最根本的問題是標題。標題裡提到了兩件事:科學啟蒙,還有原教旨主義。前者大概無妨,我相信,沒有一個看過《星際效應》的人會想要否認它跟「科學」的關係;而科學,做為宗教沒落的背景下西方文明最後一個偉大的意識形態,與「啟蒙」的關係大概也近乎是自明的。麻煩的是後者,也就是,延續著「科學啟蒙」的思路,我們如今很容易產生一種偏見,以為在科學之光的照耀下,一切涉及宗教與信仰的事物,如不是蒙昧、迷信,欲除之而後快,頂好也只是私人、主觀,難以交付公共領域交流討論的個人經驗,缺乏理性論辯乃至申述的價值。於是,原是人類生活裡永遠不可能被化約取消的核心面向之一——宗教信仰——如今得到了一個不甚光彩的稱謂。我們開始習慣於稱呼那些在科學時代仍具宗教意識、仍有信仰的人為「原教旨主義者」,以此蘊含他們的想法乃是非理性、反科學、乃至根本不值一哂。但這樣非此即彼的姿態當然絕對不可欲,尤其容易在用以詮釋敘事文本的時候暴露出過度簡化的盲點。在此,我不打算爭論這一點,只想要直接提出:「原教旨主義」這樣的標籤並不能隨便亂貼;你不能,只因為在文本中發現了宗教的傾向、帶著信仰的立場,就大帽子一扣,說這是原教旨主義。無論諾蘭在這部電影裡偷渡或光明正大地鋪陳了多少涉及宗教或信仰的內容,不爭的事實是,他創作了一部電影,而不是像Isis那樣以宗教的名義屠殺其他人類。而如果,後者的確是屬於讓原教旨主義之所以臭名昭著的行徑無誤,那麼,我想同樣的形容用在電影作者的身上會是非常不恰當的。

到此為止,我想說的大概都還相對簡單易懂。接下來我要挑戰一下細節,也就是,直接針對作者對電影的具體批評加以回應。而這回應所本的、我自己對《星際效應》大主旨的詮釋本身有些晦澀難解,我會儘量試著將之說明白。
我的著眼點主要針對本文的這個部分:
準確一點說,這個劇情賴以成立的基礎是語焉不詳的,一時間是外星人,一時間是未來人類,再來是高維空間的神秘生命或玩弄時空於股掌的高維人類。不論如何,我們首先在老教授口中知曉有一股外星力量支撐蟲洞,爾後我們在掉入黑洞的庫柏口中又一次聽到、肯定了這股「未來的高維人類」的存在,因此才得以和女兒接觸,獲取黑洞數據,成功帶領地球人移居太空。

《星際效應》病態性之處在於,這股外星力量從未獲得適當的敘述,或者說,其說服力來自角色本身某種狂熱的信念,執著於人類將被拯救(因爲父愛很偉大?)。試問生活在另一個時空中的生命如何理解人性?庫柏對女兒之愛甚至對全人類之愛又如何感動了先進不知道多少光年的外星人?(想必他們的生命觀必然和我們相距甚遠)。如果說成是未來人類回到過去拯救自己,卻又導致因果糾纏的邏輯悖論(未來人類要拯救現代人的前提是,他們須先獲救才能活到未來,那究竟是誰拯救了未來人類?)。其中一個解決辦法是把外星力量視爲神的奧援(不是嗎?神不但瞭解人而且最願意幫助有愛的人)。很自然地,本片從科學啓蒙走到它的反面——充滿宣導意味的原教旨主義,而且是以最直接、拙劣、律令式的語氣呈現——只要有愛,人便得救!

關於這點還可以找出別的證明,如庫柏相信自己是「被選中之人」拯救地球,但後來他透過女兒傳達重力數據,這時才瞭解女兒才是救世主。當影片在揭示人物真相時,不是慾望與真實的鴻溝訇然裂開,相反的,是確證的時刻,主人翁頓然開悟他僅僅是一個神性意志的中介。離家,成了某種命定的、被一股至高無上之力指引的犧牲。

我相信,無論喜歡與否,許多看了《星際效應》的人大概也都會注意到如文中作者所提到的這個「環狀的」劇情結構,並因此感到困惑。困惑的原因很簡單:這樣的環狀結構,違背了我們在理解敘事的時候所依循的根本原則,也就是科學的意識形態裡最核心的認知模式:因果律。直覺上,我們一般總是認為,因果律應該是線性的,一個因接著一個果,如此層層遞進以至於無窮;否則的話,若是特定結果回過頭來變成了造成這個結果的原因,我們便會在理解上陷入某種雞生蛋、蛋生雞的困境,發現自己難以解釋面前遭遇的現象。這樣的直覺值得尊重。但是,首先我想要點出一個簡單的事實,那就是在《星際效應》這部電影裡,嚴格來說,並不存在著這樣一種環狀的因果關係。
要說明這一點,我們要回歸影像本身說出的事情。而影像告訴了我們什麼呢?影像說,一開始,馬修麥康納遭遇到了某種奇妙的重力現象,將之理解為某種特殊的涵義,並因此導致了後續一系列的情節;接著,影像說,在黑洞彼方的馬修麥康納再次遭遇了似乎是「當年的」場景,並且採取了某種行動介入之;最後,影像說,透過這樣的介入,人類大概是得救了無誤。
好,現在,面對這三個關鍵的轉折,我們會做什麼呢?我們會把這些轉折連接起來,賦予其因果效力,因為這是絕大多數時候我們理解敘事的方法。而一旦這樣進行了連結,我們就會得到一種彷彿是環狀的因果的印象。「因為」後來馬修麥康納調整了沙子降落的方式,「所以」他一開始才會出走;又「因為」他成功地傳達了訊息,使得人類得救,「所以」得了救的人類能夠回過頭來將他安置在黑洞彼端的神祕時空區間裡,以便完成傳達訊息的工作。但是,仔細想想,這樣的因果關係其實是身為觀眾的我們,自行創造出來的。因為,如果一一回到上述轉折的當下場景,我們就會清楚看見,馬修麥康納並不是「因為」他自己調整了沙粒,所以才決定參與計畫;在那個時候,沙粒墜落的方式對他的「意義」是完全不同的。同樣的道理,在他傳遞訊息的時刻,他並不知道自己之所以能夠這麼做,完全是「因為」自己即將拯救的那些會在未來把自己送入這個奇妙處境的人們;在他的理解裡,這樣做的「意義」純粹只在於能夠拯救他所在意的地球上的人而已。換言之,回到轉折的每一個當下,我們會發現,角色自己對自己的所作所為的認知其實始終在變化、在隨著不同的情境與狀態調整,以至於我們不可能聲稱那樣的環狀因果關係存在於角色的認知狀態裡。說到底,那是我們觀眾的認知與理解,是我們對眼前的諸般影像所賦予的解釋。
而角色無法,我們卻能夠看見這樣的環狀因果的理由也很簡單,因為是我們,而不是身處行動中的角色本身,在用一種近乎全知的觀點看著一件又一件的事情發生。而所謂的「環狀因果」與其說是電影裡實際上發生的事情,毋寧說,比較像是特定視角之下才能看出的詮釋之一種,是一種,我甚至想說,全知觀點所達成的修辭效果罷了。
更進一步,剛才說過,因果律其實是人類理解敘事最基本最核心的模式之一,因此,我並不是要主張說,這樣的理解本身有何問題。換言之,雖然上面落落長地講了一堆,但我其實並不真正反對那些看見了環狀因果的人對這個故事的理解方式。我的主張比這更加複雜一點。
我主張的是:即使把因果理解成環狀的,這事情本身也沒什麼不對,根本不必引起人人得而誅之的反應。相對於此,執守線性因果的想法本身反而更像是某種停留在啟蒙時代的樸素科學觀,有封閉自守的「科學原教旨主義」之嫌。
因為即使在科學的領域裡,我們也已經知道事情不見得必定展現出線性的因果關係。要講清楚這件事,我們必須援引一個分析哲學家嫌其晦澀不清,但歐陸的哲學家們相當偏好使用的概念:「決定」或說「規定」(determination)。讓我們舉個例子。大家都知道,在海森堡得出「測不準原理」的那一系列觀察裡,物理學家們發現了一個驚人的現象:觀察者本身會影響他所觀察的對象,換言之,絕對客觀中立的觀察是不存在的。現在,讓我們用因果的語言重述一次這件事,我們說:觀察者能夠觀察到某些現象,是因為被觀察對象的活動;而被觀察現象之所以有那樣的活動,是因為觀察者正在觀察它。這樣一說,於是,前文所說的那種反直覺的違和感似乎又會產生——我們好像覺得自己又再次陷入了線性因果的迴圈,從而什麼事情都沒有解釋。但是,如果我們使用「規定」的概念,這樣的描述相對來說會容易理解許多,我們可以改成說:觀察者的觀察,受到觀察對象的規定;在此同時,觀察者本身也會規定觀察對象的活動。這既不是文字遊戲,也不是換句話說。我們感受上的差異可以用一個簡單的原理來說明,那就是,相對於因果,「規定」的概念實際上更適於用來捕捉現象之間的關連。因為,就像Hume說過的,因果很可以只是隨著時間的先後相繼而來的某種純粹武斷、任意的連結,並且,因為受制於因果概念本身的時間性(temporality)蘊含,而難以成為環狀的;但相較之下,規定性的概念並不只是武斷任意地連結對象,而是同時試圖對對象的內容給出說明(無此說明則規定性本身就會失效了),並且,完全無需受制於時間性那種嚴格的先後次序。因此,根據以上所言,原則上,我們可以將原本所謂的環狀因果看成是互相的規定。這樣,我們也許就無須再繼續覺得那有什麼好奇怪的了。
我還沒說完。於是,從互相規定這樣的想法出發,我們究竟會在《星際效應》裡看見什麼意義呢?在我看來,我們首先會發現一個重要的主張,也就是,我們所熟悉的最主要的三個時態——也就是過去、現在、未來——之間,原是有著互相規定的關係。而更進一步,只取這三者中的兩者,我相信,我們甚至可以在《星際效應》裡發現一個論證,做為這規定性的具體例證。那就是,《星際效應》試圖論證一件事情:每一個現在,每個當下,都蘊含著自身的未來。
這是什麼意思呢?讓我們回到前已言及的那些主要轉折。從剛剛發展的觀點來看,首先,當馬修麥康納遭遇了沙子墜落的奇異重力現象時,以全知觀點賦予我們的真正的「事後之明」來看,重要的並不是他的反應怎樣弔詭地即將在未來回過頭來「導致」他當下的行動,重要的事情是,他會以一種預設了「未來勢必是存在的」方式來理解這些現象,並據之以行動。換言之,我相信《星際效應》真正想要告訴我們的事情是:無論你在某個當下遭遇到什麼奇怪的事情,無論你怎樣去回應與行動,這樣的回應與行動本身,不僅僅在知識論上,而且在本體論上,預設了未來之存有。也就是說,未來總是在那,不僅僅是時間上在後,而是做為你的現在的可能性條件,因此必然要存在!!!
而在下一個重要的轉折裡,這個論證被以類比的方式擴大,從馬修麥康納個人的遭遇,擴展成了全體人類存亡絕續的大敘事。當馬修麥康納在電影裡說出那句關鍵的:"Now I understand, it's not THEY, it's US."的時候,這暗示了我們,與本文作者所言完全相反,從來就不存在什麼機器降神,或眷顧著我們、從外部在影響著我們的神性意志;相反,從頭到尾,都是我們自己,以一種預設了自己的未來存在的方式,在開展自己生命的可能性。換言之,如果說「因為馬修麥康納拯救了人類,所以人類後來有辦法讓他去拯救人類」這樣的說法讓人覺得匪夷所思、難以接受的話,那麼,讓我這樣重新表述《星際效應》真正相信並且表達出來的事情:
人類之所以能夠拯救自己,正是因為人類的未來早已存在在「那裡」,早已在等著他們。救贖的行動實質上不僅僅蘊含著得救的「可能性」,而根本就是得救的「實在」。所以,我們永遠不必悲觀、永遠會有希望,在擁有當下與此刻的同時就已經擁有了未來。因為,那是我們對自身的、最為深刻而核心的信、望與愛。

這就是我所看見的,身為電影作者的諾蘭的樂觀。而身為前笛卡兒研究者的我,很難不被這近乎〈第三沉思〉的論證結構所打動。所以,我還是堅持原本的立場,繼續給予它五顆星最高評價。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胸部星球人 的頭像
    胸部星球人

    我的奮鬥

    胸部星球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